“内斗就要亡国,亡国也要内斗。” 顾诚先生在《南明史》封面上的这句话,字字泣血,揭开了人类社会内部竞争的残酷底色。今天,我们就来深挖这一命题——人类社会内部竞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?
竞争是生物的天性,从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进化论,到霍布斯“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”的原始假设,无不揭示着竞争作为生存法则的残酷必然。这源于资源稀缺性与欲望无限性的永恒矛盾,使得个体与个体间必然陷入博弈的漩涡,对生存资料和发展空间的争夺,构成了内斗最原始的动力机制。
内部竞争本质上源于资源的有限性,无论是物质资源、社会地位,还是话语权利,只要存在稀缺性,竞争就不可避免。当无法建立相对公平的分配机制时,内部竞争就会趋于激烈,甚至恶化。
不妨回到那个经典的分粥问题:一个人要将一大锅粥分给10个人,怎么做才能让其他9个人没有怨言?有人说让分粥的人最后一个吃粥,可这几乎不可能。还有人说换一口更大的锅,一口能让10个人全都吃到撑的大锅。可正是因为没有这口大锅,才会有分粥的难题,才会有竞争。
一开始,大家都想做那个分粥的人。假设有一个大汉,比其他人都勇猛,他率先掌握了分粥的权力,于是自己每天吃得饱饱的,其他人只能得到一点点残羹剩饭。久而久之,其他人实在受不了了。有一个人想,我打不过他,但受他压迫的有9个人,只要能联合起四五个人,双拳难敌四手,于是他联合众人讨伐大汉,大汉寡不敌众,只能交出分粥的权力。
新掌权的分粥人想要自己吃饱,又得防止被众人联合再次推翻,于是他设置了几个档位,给每个人分了等级,高等人每天可以分到一大碗粥,低等人就只能有一小碗。有人建议,那就不要给这些低等人吃了,饿死他们不是更省事吗?分粥人却说,这就不懂政治的艺术了。他深知,自己就是从底层走上来的,最清楚底层人的狂暴与无序,所以最应该做的是建立制度,建立起从半碗粥到一碗粥,再到两碗粥的制度。
制度一旦建立起来,矛盾立马能转移出去。人们想的不再是抢那个分粥的勺子,而是竞争从半碗粥到一碗粥的名额。这就是最简单也最具象化的竞争形成过程。
由此可见,人类社会建立的各种制度,本质上都是为了规制内部竞争。法律规范竞争的下限,道德塑造竞争的风格,文化提供竞争的叙事。深层次分析,文化心理中的身份认同冲突,即认同政治,亦是内斗的重要根源。人类总是习惯于通过寻找替罪羊来转移内部矛盾,这种替罪包括且不限于战争、殖民等等。当“我们”与“他们”的界限被刻意强化,当对立身份被政治化构建,社会乃至国家便会滑向分裂的深渊。古希腊城邦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、欧洲宗教改革后的百年纷争,无不印证着认同政治可能引发的撕裂性后果。
值得深思的是,面对人类社会内部竞争这一命题,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辩证的智慧。它不光能瓦解人类共同体,也能激发创新活力、促成资源优化配置、在制度层面形成相互制衡。要知道,内斗绝非人类命运的终局,人类文明最璀璨的光芒,恰恰体现在对竞争本能的超越与驯化之中。就像分粥问题所揭示的,人类始终在探索将破坏性内斗转化为建设性竞争的制度创新。
历史早已给出警示:那些放纵内斗的文明终成废墟,而善于管理内部张力的文明则历久弥新。在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今天,我们更需要超越零和博弈的思维桎梏,在竞争与合作之间之间寻找动态平衡。唯有承认竞争的存在必然性,同时秉持和合共生的至高智慧,人类才能在自我超越的永恒征程中,打破“亡国也要内斗”的历史魔咒。
这条道路注定艰难,但却是文明存续的必由之路。因为我们最终要战胜的,从来不是外在的对手,而是深植于人性深处的那个好斗的自我。
专业的股票配资平台,排名第一的炒股软件,股票配资资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